【調研】“錳三角”污染全面治理初見成效, 其它地區也應加快錳污染治理步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作者:余席中(中國綠發會志愿者)
錳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材料和戰略資源之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錳資源消費國和進口國,也是最大的電解金屬錳生產國和出口國。但在開采和生產過程中污染問題長期未得到根本解決,帶來了觸目驚心的環境破壞。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中央對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區“錳三角”地區錳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
為落實中央錳污染治理的工作要求,“錳三角”地區把整治錳污染和淘汰錳行業落后產能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下大力氣全面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和開發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落后產能,在今年先后出臺了整治方案。
重慶秀山縣及全市壓實主體責任,嚴格對照國家和重慶市錳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規范等,全面開展評估,對不符合共抓大保護導向和有關產業政策的錳行業企業全部退出。2021年12月底前,引導全市縣錳行業企業主動申請,全面完成錳礦開采企業、電解錳生產企業退出工作。2023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錳礦開采企業、電解錳生產企業、錳渣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國控斷面水質考核穩定達標,污染治理長效機制持續完善,基本實現錳行業轉型發展。2025年12月底前,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全面完成生態系統修復,全面提升整改成效。
湖南花垣縣確定了嚴格的整治目標:2022年底前,將全縣內6家電解錳企業整合減少至1家,電解錳產能控制在15萬噸金屬量以內。將錳渣庫減少至2座,并將其整合至新組建公司,實現電解錳一個主體統一管理、統一治理污染。原1萬噸/年以下電解金屬錳單條生產線和電解金屬錳生產總規模3萬噸/年以下(含3萬噸/年)的企業關閉退出,并將4家錳礦山企業整合為1家企業,所有錳礦山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組織生產、統一安全生產管理、統一治理礦山環境問題。
貴州銅仁地區松桃縣堅持分類施策、精準治污。立足對各錳礦山、電解錳企業、電解錳渣庫和滲濾液收集站精準摸排調查,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在“一礦一策”“一廠一策”“一庫一策”“一站一策”指導下制定更加切合實際的點對點方案,分類實行關閉、整合、保留三種整改措施。對產能較小、環境風險隱患大的電解錳企業,依法關停。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錳三角”以外的錳產業集中地區卻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云南江南錳業股份有限公司、文山中泰錳業有限公司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綠水青山的違法情況還是相當嚴重。中泰錳業2018年至2019年因環境問題被生態環境部門連續處罰2次。2020年環保部門接到關于中泰錳業尾礦庫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簡陋,流入盤龍江水體錳濃度超標416倍的問題線索。2021年有報道反映中泰錳業污水直排下方河流,滲濾液外溢直排河流。但是目前仍然沒有整改。
廠區管理混亂,原料隨意露天堆放,原料堆場無防雨防塵措施,對周邊植被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中泰錳業原料堆場無防雨防滲抑塵措施、原料破碎無收塵設施)
(江南錳業原料堆場及轉運無圍擋、無遮蓋、無防護措施)
廠區未進行雨水收集、未做到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對周邊土壤及地下水造成重大污染。
(中泰錳業生產區未做雨水收集)
(江南錳業廠區未做雨污分離)
設備陳舊簡陋,無防腐防滲措施或措施不達標。電解車間電解槽、隔膜框均為木制結構,槽體軟塑板包裹,電解車間槽面有硫銨結晶,氨味外溢。酸液池、溝渠、渣房等防腐防滲設施簡陋,存在重大有害液體滲漏隱患。
(中泰錳業車間防腐、防滲不符合行業規范)
(江南錳業壓濾廠房防腐不達標、渣房無防腐防滲措施)
上述不規范管理及操作帶來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問題,將導致周邊土壤、地下水等錳含量嚴重超標,對農作物生長、周邊居民生活等帶來嚴重影響。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云南、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錳三角”以外地區的地方政府、錳行業企業,也要盡快行動起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從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系統治理的角度加強錳污染綜合治理,加快淘汰錳行業落后產能,以生態環境保護實際成效取信于民,還民以綠水青山。